
神舟二十号飞船于今年11月4日遭遇太空“微小碎片”撞击,导致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任务推迟。时间已经过去一周多长江云配,飞船返回的时刻或即将到来。

11月12日,东风着陆场发布禁航通告,明确指出11月14日16时20分至16时50分实施禁航管制。东风着陆场是中国神舟飞船返回的地方,根据国际航天任务惯例,此类禁航通告通常与航天器返回密切相关。结合中国空间站当前任务动态,可以肯定此次禁航背后是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任务。

在空间站当前对接的神舟二十号与神舟二十一号两艘载人飞船中,综合多方面信息分析,即将返回的航天器基本可锁定为神舟二十号。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源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期遵循的“安全冗余”原则——空间站必须始终保有一艘状态正常、可保障航天员应急撤离的载人飞船。

此前长江云配,神舟二十号因疑似遭遇太空碎片撞击,原定返回计划被迫推迟。太空中哪怕是芝麻大小的碎片,都能以每秒7.6公里的速度飞行,其撞击能量足以对航天器造成致命损伤。因此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对飞船状态展开全面评估,这才有了返回任务的推迟。

此时,空间站上的另一艘飞船——神舟二十一号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,承担着保障当前在轨6名航天员(神舟二十号乘组3人:陈冬、陈中瑞、王杰;神舟二十一号乘组3人)应急撤离的关键职责。若此时让神舟二十一号返回,将导致空间站失去可用的应急返回飞船,一旦发生突发情况,6名航天员将面临无法撤离的巨大风险。这种违背“安全冗余”原则的操作,在严谨的航天任务中不可能出现。

从任务逻辑和安全准则出发,此次东风着陆场禁航所对应的返回飞船只能是神舟二十号。确定返回飞船为神舟二十号后,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:神舟二十号的3名航天员会搭乘这艘飞船一同返回吗?

目前还没有消息显示航天员会不会一起回来,但坊间流传一种说法称神舟二十号将以“空船模式”返回,待后续发射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对接后,再由神舟二十二号将航天员接回地球。从表面看长江云配,这种方案似乎合理,既能通过空船返回验证神舟二十号的安全性,也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实战化的应急救援演练,进一步检验中国航天的应急响应能力。

然而,“空船返回”方案会给空间站航天员造成一段时间的安全漏洞。若神舟二十号空船返回,空间站上将仅剩下神舟二十一号一艘可用飞船,而此时舱内仍有6名航天员驻守。按照中国载人航天“每艘飞船最多搭载3名航天员”的设计标准,一艘神舟飞船根本无法同时保障6名航天员的应急撤离需求。一旦空间站遭遇突发故障或外部风险,剩余的6名航天员将陷入“有险难撤”的危险境地,这与中国航天“生命至上、安全第一”的原则相悖。

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发布的信息,始终强调“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状态良好”“返回任务有序推进”,却从未提及飞船因撞击造成“无法载人返回”的关键性损伤。结合航天科研团队对飞船开展的多轮仿真分析、23个专业实验室的数据检测,以及北京飞控中心连续72小时的空间环境监测结果来看,神舟二十号的损伤大概率集中在非关键部位,很可能仍具备载人返回的基础条件。

更符合安全逻辑的操作方案可能是“先补位、再撤离”。即先将处于待命状态的神舟二十二号发射升空,让其入轨在空间站附近合适的位置停泊待命,再安排神舟二十号撤离空间站并返回地球。随后,神舟二十二号迅速与空间站对接,在合适的时间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进入其中,之后脱离空间站再返回地球。这样的时间衔接设计,基本能确保空间站始终有两艘飞船(神舟二十一号+神舟二十二号)可供航天员使用,彻底消除“单船应对6名航天员”的安全隐患。

事实上,中国航天早已为这类突发情况构建了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。按照“发一备一”的策略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终有一艘加注好燃料的备份飞船(此次为神舟二十二号)和一枚待发火箭待命,具备8.5天内实施太空救援的能力。从接到指令后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、物资调配,到火箭转运、全系统测试,这套成熟的流程能为“先补位、再撤离”方案提供坚实支撑。

目前所有关于返回模式和流程的分析,都还停留在基于公开信息的合理推测层面。最终神舟二十号是载人返回还是空船返回,3名航天员何时能踏上归途,仍需等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官方结论。毕竟在载人航天任务中,“安全”永远是比“速度”更重要的优先级。

如今,距离东风着陆场禁航的时间越来越近,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那一声“着陆成功”的通报。无论神舟二十号此次以何种模式返回,我们都有理由相信,中国载人航天决策层已制定了最优方案。就让我们期待航天员们都安全地凯旋归来吧。
长江云配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